作者:張勝磊
據(jù)人民網(wǎng)報道,3月26日,2015北京高考改革終于在千萬眾矚目下登臺亮相。此次改革更引人注目之處莫過于“考前填報時代”的徹底終結(jié):即從今年開始,北京高考本科志愿和單考單招志愿填報時間從考前填報調(diào)整為考后知分填報。這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,北京高考志愿填報方式的一次歷史性改革。
我國高考志愿填報的基本方式大致分為三種:高考前的猜分填報志愿,高考后的估分填報志愿和據(jù)分填報志愿。分批次填報志愿的,一般是上述某兩種的結(jié)合使用。所謂猜分填報志愿,是指填報高考志愿的時間主要在5月中下旬,即高考還未進行之前,考生只能根據(jù)自己的平時學習情況和模考成績猜測高考分數(shù),據(jù)此填報高考志愿,其中北京、上海、廣東省和吉林省一直沿用此方法。其實,不論是考前填報還是考后填報,都難逃“唯志愿論”和“唯分數(shù)論”的兩極分化,二者皆難逃“盲目”選擇的嫌疑,這令一個類似萬全之策的解決方案的制定變得絕不可能,政策的制定顯然預料到了這一點,因此如何更大程度上的將機會公平釋放給每一位考生,將方針的調(diào)整從“更佳”改為“更優(yōu)”成為此次北京高考改革更有價值、也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亮點。
值得肯定的是,考后填報志愿從客觀上避免了考前填報的巨大盲目性,考生對考試難度、自身成績定位有較為清晰的自我鑒定,另結(jié)合近幾年的報考院校的報錄比情況、所報專業(yè)熱度于自身興趣情況雙向權(quán)衡,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扭轉(zhuǎn)了考前填報種種盲目性的弊端,大大減少了“高分落榜生”、“低分投機生”的存在,更大限度的體現(xiàn)高考——這一目前中國更大的選拔性考試所應具備的公正,再一次將機會人人平等的權(quán)杖交給考生。如此而為的優(yōu)勢,也體現(xiàn)在其他沿用考后填報方式的地區(qū)每年高達90%的一志愿錄取率上。
盡管有人指出,考后填報更易招致學生犧牲個人興趣、以一考定終身的方式來決定一切,對平時成績不錯的考生來說并不足夠公平,但此次北京高考改革頒布的契機恰逢2014年11月全國高改政策的出臺,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:經(jīng)教育部決定,自2015年起,高考成績將不再用一考定終身的方式來決定學生去向,通過出臺完善高中學業(yè)水平考試的指導意見來建立規(guī)范的學生綜合素質(zhì)檔案,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(xiàn)。如此舉措,再加上考后填報的客觀性、可靠性優(yōu)勢,從總體上為更廣大數(shù)量的學子搭建了通往理想高校的橋梁。
由“更佳”跨越到“更優(yōu)”,科學的志愿填報政策不再在追求面面俱到的路上步履維艱,而是把目光重新聚回考生切身利益本身,這既是考生的福利,也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帶來新的啟迪,與剛剛結(jié)束的全國高考改革精神一脈相承,又契合北京實際情況自成體系。盡管改革依然面臨許多艱難的問題亟待解決,但慶幸的是我們正在努力釋放更多公平的機會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